近年来,随着我省房地产交易及交付量下降,市场需求萎缩,验房市场也陷入恶性竞争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怪圈。低价揽客、过度夸大问题、报告“注水”等现象层出不穷,甚至演变成“谁的报告问题多谁专业”的畸形生态,引发广泛争议。
一、 低价竞争下的恶性循环
验房市场门槛低、监管薄弱,大量个体从业者和机构涌入,有的地方出现跑滴滴,跑外卖拎个红色水桶,背着梯子,拿着一个空鼓锤也加入验房行业当中,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,部分城市验房单价从每平方米5-10元跌至2-3元,甚至出现”199”188”99元“0元购”全屋验房”的套餐。低价背后,验房师为压缩成本,往往简化流程:
“快餐式验房”:30分钟完成全屋检查,仅用空鼓锤和手电筒等基础工具,报告内容以划痕,掉漆,污染,磕伤,起皮,色差为主。
“模板化报告”:套用通用模板,将常见问题(如、划痕,掉漆,污染,磕伤,起皮,色差等问题反复批量标注记录,缺乏针对性分析。
低价竞争迫使部分机构通过“走量”维持利润,甚至以“免费验房”吸引客户,再与装修公司合作分成,滋生利益链。
二、 “问题内卷”:从真实查验到过度表演
为在竞争中凸显“专业性”,部分验房师将“找问题”变成表演秀,形成三种典型乱象:
1. 吹毛求疵:将不影响使用的瑕疵(如墙面轻微色差、地板微小划痕 ,掉漆,污染,磕伤,起皮)列为“严重质量问题”,甚至用专业术语包装普通瑕疵(如称门缝稍大为“气密性缺陷”),制造业主焦虑。
2. 虚构问题:有验房师被爆把普通吊顶四角细裂纹,标注严重质量问题,更有甚者将建筑工人随手涂鸦的墙面痕迹描述为“渗水隐患”,有的拿着奇葩仪器,来做奇葩事情,如用风速仪测量空调及油烟机风速,用温枪测量空调温度及热水器出水温度。
3. 捆绑销售:在报名验房中刻意强调如需确定验房,可以赠送“免费甲醛检测”来引流。
三、 恶性竞争下的服务变形
-“报告厚度即正义”:部分机构以报告页数作为卖点,将同一问题拆分为多个条目,或者同性质问题反复记录。
-“恐吓式营销”:通过渲染房屋安全隐患(如夸大电路问题为“火灾风险”,燃气爆炸,渗水,房屋倾斜),来诱导业主对其服务的专业性的认可。
数据问题造假:某案例中,验房师将之前其他小区发现的问题图片及视频,用在正在交房小区群里面做宣传,说该小区问题超多,房屋问题编辑生成100多-200多个问题,导致业主与开发商爆发口角,严重影响验房市场的客观,真实性。
验房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市场无序扩张与监管缺位的产物。从“提灯定损”到“拆窗验灰”,房屋查验本应成为保障权益的防线,却在利益驱动下异化为新型“割韭菜”工具。唯有加强行业准入标准、推行验房师资质认证,并建立问题追溯机制,才能让验房回归服务本质,真正成为业主的“避坑指南”,希望得到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。 上一篇:
消费者认知与行业竞争 下一篇:
毛坯房验房的意义